首页 >> 铸锻

潍柴在创新的驱动中前行碎石机

汉泰五金网 2022-07-19 23:37:43

潍柴,在创新的驱动中前行

创新从来就具有稀缺性,特别是在当前的环境中。或许正是因为如此,当真正将创新作为一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,给予尊重、强调、追求和探索时,由企业这种特质所外溢的能量,无疑将使其变得与众不同抑或是出类拔萃。潍柴就是具有这种特质的企业之一,而能取得年销售收入从12年前的5亿多元到现在全集团的近1000亿元这样的业绩,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。  事实上,在潍柴,创新并不玄妙,而是由统一的价值观、健全的系统和清晰的战略所构成。  集聚人才战略  韩尔睴,留美博士,现为潍柴新能源技术中心主任。他是潍柴2010年7月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引进的,前不久刚刚入选第六批国家海外引进人才“千人计划”,成为国家级特聘专家。潍柴根据其业务专长以及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长远需要,由他牵头组建了新能源技术中心研发团队,目前正在具体承担科技部“商用汽车和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”的研发工作。  “潍柴集团永不满足的创新理念和良好的创新平台,让我有了再次实现人生价值的机遇。”韩尔睴这样对记者说。  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如今在潍柴,像韩博士这样的高端技术人才还有很多。近几年来,潍柴已经引进“海归”专家47人。集团的新能源、动力总成等多个前沿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,全部由近年引进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担任。正如同样从海外归国的潍柴电控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大明所说,潍柴提供的事业平台十分广阔,相对于薪酬待遇,这是能够吸引大多数人才选择加入潍柴更为重要的原因。潍柴在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同时,努力搭建前沿高端技术开发平台,并为之组建团队,配置资源,让人才有可施展之天地,能真正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推手。  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,潍柴始终坚持把人才战略放在首要位置,在培养、引进人才方面上解放思想,并加大投入力度。年仅29岁的李士振是潍柴技术中心电控小组副组长。他带着一群年轻的员工,担负着国三、国四发动机电控系统和后取力系统的研发。31岁的尹晓青是应用工程部船机分部副经理,主要负责船机和主机厂的技术对接。有着丰富的国际大公司工作经验的林知伸博士,也是一位“海归”人才。他放弃了生活十几年的美国,告别了舒适的环境和亲人来到潍柴,担任潍柴动力技术总监。林博士说,他看中的是这里创新的激情和潍柴自强不息,追求世界先进水平的执著精神。  从原本的“人才匮乏”到现在成为吸引各类人才的“人才高地”,潍柴并不是靠简单的高薪吸引,而是靠技术研发机制的创新以及人才得以发挥所长的软环境。多年来,潍柴不断深化企业改革,打破传统的技术开发模式,引入市场机制,在企业内部建立了适应市场要求的激励机制,激发调动广大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的活力。  对于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认为,一是要创造一个干事业的平台和环境,二是有一个激励机制,让他们能够真正做事情。近几年,企业每年拨款1000多万元,用于科技创新成果奖励;每年拨款150万元,设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;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,输送科技人员走出国门参观考察,进行学习深造;同时给予企业人才特殊岗位补贴和职务补贴。这一系列激励措施,为科技人员实现个人价值、展示个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,也为潍柴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积蓄了可持续的能量。  创新成果迭出  在潍柴高新产业园的科技展馆里,一台绽放着肽蓝色光芒的“蓝擎”WP12发动机,默默地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宾客的注目。它有理由享受这样的礼遇,因为就是它,结束了中国高档商用车使用“外国心”的历史。  “领先半步,做行业的先行者,进入无人竞争领域!”这是潍柴的诉求,也是潍柴目前在国内内燃机行业中地位的真实写照。长期以来,中国内燃机行业由于缺少自主创新能力,“引进—落后,再引进—再落后”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扭转。但潍柴通过自身的努力,不仅改变了自己,也改变了行业。  2005年3月,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、达到国三排放标准的大功率发动机———“蓝擎”在潍柴诞生。之后,国四、国五10L和12L,5L和7L大中小功率“蓝擎”动力相继问世,从而一举奠定了潍柴在国内发动机制造领域技术领先地位。  潍柴的核心技术是“自主创新、自有知识产权、自主品牌”。它的贡献在于,中国发动机行业从此有了“中国心”,开始了由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的转变。1998年以来,潍柴累计开发新产品和专项配套产品5800多个,获得专利506项,主持、参与国家863项目18个,主持、参与行业和国家标准制定27项,为行业技术提升做出了贡献。  2007年底,世界第一款对发动机、齿轮箱和车桥进行系统匹配和研发的“动力总成”产品,在潍柴诞生。这意味着,整车厂只要匹配设计自己特色的驾驶室和车厢,一款新型卡车或客车就可以推向市场。“动力总成”的推出,使中国商用车研发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一。这个“动力总成”就是潍柴“链合创新”技术开发思路的成果之一。  潍柴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了“以我为主、链合创新”的模式,与清华、天大、浙大等院校以及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、中国兵器工业第七零研究所、奥地利AVL、美国SWEL、德国FEV等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,构筑了一个全球顶级的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技术研发平台。同时,潍柴还与上游数十家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供应商建立了“潍柴产品研发共同体”,实现了相关产业链技术资源的互利,推动供应商与潍柴协同发展,实现“同心、同行、共赢、共享”。  这个“链合创新”模式的建立,形成了以潍柴为主体,各零部件供应商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科技创新、培育强大柴油机零部件制造体系的局面。在这个产业链的系统中,企业之间形成了合作链条,或取长补短,或强强联合。上下游企业不仅是利益共同体,更成为了研发共同体。这是“链合创新”的内涵,也是潍柴对自主创新更深层次的阐释和探索。  以“研发共同体”为基础,潍柴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标准制定,建立“国家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,发起设立“商用汽车与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”,推动了中国内燃机行业和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技术进步。

上一页12下一页

北京包皮

如何治疗藓

母乳味道

减肥食谱下载

古代人怎么避孕

友情链接